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学术论证会在渝顺利举行

2021-04-26 15:07 人文艺术学院 点击:[]

【供稿/人文艺术学院】4月25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学术论证会在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和重庆科技学院联合举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民居建筑大师),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戴志坚教授(民居建筑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靳亦冰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和平教授、卢峰教授、龙彬教授、杨宇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黄耘教授,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柴宏祥教授等专家就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编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吴松副校长代表学校党委、行政致欢迎词,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李林副局长讲话,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管理处张碧全处长主持,会议第二阶段由专家团队组长中国民居建筑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教授进行学术主持。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产业开发处卢贤炜处长、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舒蜀波院长、副院长解如风、重庆市铜梁区科技局唐建民局长、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处李祖兵副处长、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张莉书记、杨恩德院长等出席研讨会。



开幕式上,重庆科技学院副校长吴松对所有参会人员莅临学术省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吴松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开办建筑学龙头专业,并以设计学科和土木工程类七大专业为支撑,形成了建筑设计行业全链条专业聚合。围绕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和健康环境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形成了专注于乡村振兴、民房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服务团队。近十多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闽、琼、疆、滇、黔、川、渝等地的民房建设图集、风貌规划设计和传统村落民居修复设计研究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美誉度。这是高校践行关于“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展自身优势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更体现了重庆科技学院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的精准定位之一,他期待此次学术论证会能够对我校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副局长李林代表标准制定与管理的地方主管局向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指出,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编制与研讨。该国家标准项目于2020年8月由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是“乡村建设”表达“乡愁”的实践和文化意义的指南,旨在总结提炼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该标准重点强调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保护好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乡村持续保持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记忆,实现“千村千貌”,从而把城乡统筹、美好生活、多元文化的美丽乡村锦绣画卷,把深厚的中华文明成果呈现给社会。该标准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是科研反哺社会的典型案例,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诚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本次学术论证会有几个特色亮点:



一、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讨“千村千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乡村振兴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聚焦于乡村建筑风貌建设,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差异,从规划布局、建筑风貌、地域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设要求,以此体现不同乡村风貌的地域特色,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建设更具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学术论证会着重探讨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本标准的编制无疑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二、丰富建筑学学科内涵。通过此次高峰论坛,助推“建筑+科技”学科发展,推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培育。该研讨会有助于我们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基本形成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建筑学科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



三、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专业人才缺口极大,亟待高校培养“乡村振兴建筑”专门型人才;重庆市经济建设也需要大量稳定的“地域文化建筑”特色型人才;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筑学专业,旨在培养“建筑+科技”引领学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术探讨会必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培养具有扎实的建筑学科基础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应用能力,为乡村建设提供系统性、整体性解决方案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建筑+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筑+艺术”学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在人才方面的必然要求。建筑与科技领域在多个方面结合,派生出丰富多样的学科发展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通过“设计”来实现社会生活现代化、工业化、大众化的转变,将“设计与艺术”相结合,达成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共同实现,这符合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建筑设计的创新创意也符合国家“双创”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新时代”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对“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从根本上要解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终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



最后,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杨恩德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作为本次学术论证会的发起者,他特别感谢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的各位领导以及来自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各位专家学者。本次的主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及《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编制研讨,这是一个主流方向性主题。研讨会荟萃业界大师和精英,为《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和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学”新专业(乡村建筑设计方向)建设增添了信心、凝聚了人气、鼓舞了士气,乡村建筑文化也必将在这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天的学术论证会是面向当前形势发展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留住乡愁、找寻乡土记忆、保障特色民居村落建设的合理有序性,恢复“千村千貌”多元的美丽画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家及与会者的激励下,我们将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力出汗,也以此回报今天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此做出的付出和厚爱。


另据了解,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和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唐孝祥教授,425日下午,在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906,分别以中国廊桥漫谈和建筑美学的学科建构与理论阐释,为我校师生做专题报告。

 

上一条:我校与垫江县大石乡乡村振兴合作稳步推进 下一条:《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推进会举行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