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是响应国家“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方式”号召,根据学校定位和综合性学科条件(设计艺术、新能源材料、工业及智能、建筑、规划、景观、环境工程、信息交互、社会科学、化工、管理、文学、国际教育等),以及多年来学科专业积累和充分利用重庆市2016“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项目基础建设起来的。学校为理、工、经、管、法、艺、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院校;“四高一好”的应用型“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人艺术学院学科建设涵盖艺术学、文学两大门类,是学校的重要支撑学科;学院在落实学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为“艺术学”学科搭建该研究平台,推进教师“三进四跨”(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 跨院、跨校、跨业、跨国),实现科研教学相长,并开展社会服务;作为应用范围广泛的文科学院,“艺术学”的几个“设计类”专业连年招生形势良好、社会影响力逐年攀升;还建几个“教学、科研团队”支撑。
一、中英文: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所院——英文名Sustainable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DRI),简称“绿研院”
二、成立时间:2017年06月01日
三、办公场地:厚德楼H521
四、研究所组织:
名誉所长:Zhichen教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uConcordia,简称“康大”);所长:杨恩德教授、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兼)
成员:人文艺术学院教师和部分学生,特聘相关高校、设计院(所)、单位、公司资深专家为顾问及兼职
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五、主要研究领域:
1. 绿色规划设计
2.生态建筑及环境设计
3.低碳环保会展设计与技术
4.绿色视觉传达设计
“源头控制”,设计及技术指导、与企业合作开展系列学术和社会服务活动。
六、主要研究方向:
1. 绿色可持续规划设计与评估
2. 绿色可持续景观设计与评估
3. 绿色可持续室内陈设环境设计与评估
4. 绿色可持续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估
5. 绿色可持续会议展览环境设计
6. 绿色可持续会议展览环境监测与评估
7. 室内陈设设计材料检测与评估
8. 室外环境设计材料检测与评估
9. 绿色装潢、包装可持续设计及应用
10. 绿色可持续环境设计虚拟现实研究
附件1:
一、成立“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的定位与意义
研究所以重庆科技学院(CQUST)人文艺术学院不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为主体、外聘专家和其它相关专业有志于“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的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艺术设计研究为核心,以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设计战略为目标,对可持续艺术设计的方法论,以及艺术设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统领设计学科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实证性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学校在“艺术学”领域首个重要的示范性案例,是学校设计艺术类教育转型与提升的重要步骤与有力支撑。
(一)通过成立专门的研究院,推动教师进团队,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增强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学相长。
(二)艺术学的设计学科作为学校“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促进学科交融;面向市场、加强发展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及知名度。
(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四)承办设计赛事、行业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申报、服务活动组织。
(五)利用国外知名高校资源,并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学校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
二、成立“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的背景与基础
(一)以地产为首的“规划、景观环境、会展、视觉传达”设计市场竞争加剧,开发商或建设者必须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保证品质才能获取市场先机。
(二)实用、实惠、物美价廉的“规划、景观环境、会展、视觉传达”设计是目前中国普罗大众的刚性需求。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普罗大众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市场的主流,也决定了开发商或建设者所追求的市场份额。
(三)在前二十年,中国经济市场是一个狂热和过速的发展阶段,到了现在人们开始理智和冷静下来了,也开始关注设计的“节约型、实用性和可持续性”。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再一味盲目追逐“抓眼球”的市场效应,市场营销不得不面对和迎合人们的理智需求,设计开始关注是否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务实的、舒适的、愉快的体验。“节约型、可持续”设计符合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不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经济增长应该是在不浪费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唯有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提出未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设计市场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而提倡节约型、可持续设计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两型社会的必经途径。
(四)该研究所是以2016“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项目的人力智力为基础进行成立建设(申请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与合作者“康科迪亚大学建筑环境系”组织成员,实现“跨国际、跨校际、跨学科、跨行业”)。
1.具有创新型教学团队优势基础。申请人与合作者达成合作意向,并确立开展“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申请人学校致力于“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建设,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基础”,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培养理念,重构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专业、学科提档升级准备条件。合作者作为康考迪亚大学建筑环境系本科课程委员会主任(Director)、建筑环境系副主任,全过程参与整个专业学科的建设,把握其系统而成熟的本科教学体系及独特的优势资源,所属专业学科在北美高校处绝对优势(注,康考迪亚大学是加拿大一所知名综合类公立大学,始建于1896年,拥有180个本科和70多个研究生专业,约46000名在校学生。在 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加拿大第16位。该校治学严谨,严格执行宽进严出。康大的建筑环境系有加拿大最大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专业,所有专业都获得了“加拿大工程认证机构(CEAB)”和“美国工程技术认证机构(ABET)”认证。康大本科生以盛产总裁而闻名,在毕业生任世界500强企业总裁数排名中位列世界第33位;另外,康大的电影艺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包括奥斯卡奖和金马奖得主等,官网https://www.concordia.ca/)
2.具有应用型科研团队基础。合作者不但有多年国外求学、创业、教学、科研阅历,又有国内成长和科研项目合作基础,特别是在北美有超过20年的高校一线教学、科研及近40项成功国际建筑环保应用项目经验,成熟的应用型研究团队是这个合作项目的坚实基础,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预防、监测、评价系统先导性支持优良的人居环境设计。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程度很高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如火如荼的城镇建设活动开展的同时,人文历史环境逐渐消亡、自然山水也遭受很大程度的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新城镇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就必须以“大环境”为背景,以“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另一方面,工业、农业污染造成土壤、山川、河流、地下水以及环境破坏,影响健康的人居环境……再者,加拿大及欧美上世纪也经历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环境污染,合作者所在的专业、学科发展起步早、成果丰富,对世界各地可持续发展状况有客观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环境预防、治理、设计经验”,为可持续化城乡建设提供前瞻性科研教学系统理念和方法。
(2)最新的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加上关键技术方法和无国界的科研团队合作技术支持,是优美人居环境设计的重要保障。
申请人与合作者一直致力于“环境友好设计”方向的研究,承担的复杂环境多媒体介质系统环境容量模拟及环境风险评价量化,新一代环境系统工程技术等可持续设计课题等,目前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这些关键方法和技术,是世界特别是北美各行各业、特别是建筑及景观进行设计开发及批准实施的唯一基础。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能科学剔除对健康环境有不可逆影响的因素及内容,最大化增加环境友好的物理内容,以及利用国际最新的优化技术(hybrid fuzzy-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modeling based system optimization)和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 - LCA)技术,对整体设计开发及实施进行系统优化,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费用及能源资源消耗。
3.具有创业型社会服务团队实力。
4.具有综合型行业背景国际化交流团队保障。申请人及合作者团队曾经完成国内外多项重大基金和技术支持项目,并有国际化交流、行业背景团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20多年扎根康大建立基于教学、科研为基础的集“预防、监测、评价、设计等”为一体的“绿色可持续设计”创业型综合社会服务团队,将“应用实践”反馈到“人才培养”中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高校的“四大”社会职能。
综上,本研究所意图将“教学、科研、实践,国际高校优势资源,交叉学科、专业”多维度立体框架式贯通,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二、近期工作计划
(一)机构建立与主要人员配置与结构优化。
(二)深化研究课题提纲与内涵。
(三)相关社会从业资格证及资质的申报。
(四)宣传策划:网站网页、设计赛事、行业学术交流等等。
四、预期成效
(一)设计类专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和规范,在学校大有提升度、在社会更有美誉度。
(二)通过国际合作、企业合作,加深社会对“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认可,开阔学生眼界,有助于毕业生继续深造或实习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竞争力长足进展。
附件2:
绿色可持续设计理论
绿色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断寻求变革的时间历程。 最初的尝试应追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绿色设计”浪潮。具体来书,“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1)早期的“绿色设计”阶段,强调使用低环境影响材料和能源,包括3R理论(Reduce,Recycle,Reuse),即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产品的分类回收,并循环利用。但该理念主要停留在“过程后的干预”;(2)“生态设计”阶段,即面对“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完整过程的设计方法,不仅关注结果思考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3)第三阶段为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即对“产品和服务”层面的干预,击球将处于大的商业环境中与设计相关的诸多因素进行整合,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共生共栖的循环。(4)第四阶段是当今设计研究的最前沿,关注于社会和谐,涉及到本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及物种多样性的尊重等。“可持续设计”理念进一步被深化完善。
可持续建筑是指自然资源减量循环再生、能源高效优化组合、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和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建筑,其入点为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控制;控制、节约能源;开发其他类型能源;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消耗、减少废品;可持续性建设过程;减少地球温室效应的执行措施;垃圾处理等[2]。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四个原则: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污染的防止原则和环境的和谐原则。[3]我国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概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设计选择生态策略时可分为两种被动式策略(自然通风和保温隔热墙体等)和主动式策略(太阳能电池板、空调系统等)。建筑材料也是重要考虑部分,国内外许多研究着重于探究适合的材料并与实践相结合。以旧建筑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的应用、低能耗材料的采用为重点。旧建筑材料完全可以直接用于建筑的再生利用,例如日本Masanari Murai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将原木构架建筑的大量木材应用于新建筑中。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将减少原材料的用量和能源消耗以及建筑垃圾的浪费。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师就以废气的纸筒作为安装材料进行实践。低能耗材料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选择,大大降低制作过程中的能耗。使用就地取材的材料,具有建造成本低、材料获取方便等优点[4]。例如新会陈皮村,因地制宜使用当地盛产的毛竹作为材料,因其具有天然的环保特性,结合艺术创新,是项目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
由于当今建筑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建筑师主观判断的程度,因此在条件复杂和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进必须借助性能化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建筑信息的模型技术——BIM应运而生[6]。通在创建简单地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性能化的评估。得到分析结果帮助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BIM可以扩大整合现场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分析模型的设计过程,可以准确测量生态与建设用地的信息和性能。目前BIM软件在国内引进时间不长,并没有完全在建筑各个领域中使用。
国内外已存在大量可持续型建筑设计的成功案例,例如加拿大大多伦多会展中心,被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一个机遇。由于工程位于停车场下面,需要一部分能量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因此将其与多伦多深湖水冷却工程的综合处理相结合,向市区多家大楼和公共机构提供冷处理能量,极大地节约能量。谢立丹学院采用典型平面反转的方法,建立室外环境的缓冲器,气温的升降可以减少冷热负荷。为解决通风问题,在剧场中安装低速充气增压设备是空气慢慢渗透达代替以往全场冷去的方法,并且减少噪音污染[7]。我国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与规划的优秀实例,武汉三工激光产业园采用通用的标准厂房,扩大建筑空间灵活性,减少无效空间;使用适宜的被动式能源策略和技术, 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注重人性化设计, 体现人文关怀,结合行为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的先进研究成果,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8]。纵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应贯穿设计的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场地布局中注重节省土地、优化布局、延续场所文脉,到建筑设计中应用灵活通的建筑空间、隔热降噪的保温节能措施、被动式能源策略、以人为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设计,一直到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建筑物全生命周期都应该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设计策略。
依托高校倡导推动可持续设计学科及技术开发及商业化培训具有先导优势。(1)以跨学科可持续性设计教育为主的体系化、整合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项目集成设计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可以适应建筑工业可持续发展设计所需,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设计人员。课程设置模式将可持续科学专题知识学习和实践课程以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以可持续设计为主题来组成教学与课程。(2)培养研究能力训练并引导可持续设计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奠定方法论基础。(3)建设教学网络技术门户,建立多学科交流平台,拓展学术资源,有助于教学递进发展和深化学习层次。把可持续设计相关学科培养为重点学科,为西南及全国相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城市农村可持续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绿研所”标志及中英文名称(设计:彭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