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专业简介
建筑智能化与AI设计微专业是重庆科技大学批准设立的应用技能类微专业,由设计与人文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牵头,联合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本微专业响应国家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聚焦建筑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具备AI工具应用能力、数字化设计思维及智能化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微专业以“专业+AI”为核心,整合建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资源,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实践、项目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AI辅助设计、智能场地分析、建筑数字化技术等前沿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建筑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1. 技术应用能力:掌握AI辅助设计工具(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熟练运用AI技术优化建筑设计流程。
2. 数据分析能力:通过AI与场地分析技术,实现气候、地形、人流等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决策支持。
3. 数字化设计能力:学习BIM、参数化设计等技术,完成从方案生成到施工图深化的全流程数字化实践。
4. 跨学科协作能力:理解建筑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交叉应用,具备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
5. 行业适应能力:对接设计院、智能建造企业需求,培养符合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实战型人才。
三、主要课程
本微专业开设5门核心课程,总学分10个学分。具体如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课内 学时 |
课内学时分配 |
课外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讲授 |
实践 |
1 |
AI辅助设计 |
2 |
32 |
8 |
24 |
16 |
1 |
2 |
AI与建筑场地智能分析 |
2 |
32 |
8 |
24 |
16 |
1 |
3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 |
2 |
32 |
16 |
16 |
16 |
2 |
4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 |
2 |
32 |
16 |
16 |
16 |
2 |
5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I |
2 |
32 |
4 |
28 |
16 |
2 |
全程总计 |
10 |
160 |
52 |
108 |
80 |
|
四、招生对象
面向建筑学专业2022级、2023级和2024级本科生,先修课程不限。每名学生同期限修读一个微专业。
五、招生人数
计划招生40人。
六、学制、学分与证书
学制:1年
学分:10学分
证书发放: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院审定后,可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案信息,也不授予学士学位。
七、教学安排
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晚上、周末集中授课。
八、报名办法及选拔方式
报名办法:有意向报名的同学下载并填写附件《微专业报名表》,发送至邮箱:2024831@cqust.edu.cn
报名时间:2025年9月8日—9月10日
收费标准:修读微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选拔方式:学生提交报名表(附件2),微专业开设学院根据报名表审核材料,要求主修专业无不及格科目,主要参考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择优录取,拟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录取通知。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宋老师
联系电话:17723662677
办公地址:J栋(博闻楼)315
附件1
建筑智能化与AI设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微专业简介
建筑智能化与AI设计微专业是重庆科技大学批准设立的应用技能类微专业,由设计与人文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牵头,联合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本微专业响应国家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聚焦建筑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AI工具应用能力、数字化设计思维及智能化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微专业以“专业+AI”为核心,整合建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资源,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实践、项目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AI辅助设计、智能场地分析、建筑数字化技术等前沿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建筑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1. 技术应用能力:掌握AI辅助设计工具(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熟练运用AI技术优化建筑设计流程。
2. 数据分析能力:通过AI与场地分析技术,实现气候、地形、人流等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决策支持。
3. 数字化设计能力:学习BIM、参数化设计等技术,完成从方案生成到施工图深化的全流程数字化实践。
4. 跨学科协作能力:理解建筑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交叉应用,具备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
5. 行业适应能力:对接设计院、智能建造企业需求,培养符合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实战型人才。
三、修读条件
本微专业学生需修满专业所需的10学分。
四、主要依托专业(只填一个)
建筑学
五、修业年限
1学年
六、结业条件及方式
学生在主修专业毕业前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经学院审定后,发放统一制作的结业证书(非学历教育)。
七、课程设置与安排
课程设置及指导性修读计划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课内学时 |
课内学时分配 |
课外学时 |
开课学期 |
开课部门 |
备注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实践 |
1 |
2 |
1 |
AI辅助设计 |
2 |
32 |
8 |
|
24 |
|
16 |
√ |
|
建环系 |
|
2 |
AI与建筑场地智能分析 |
2 |
32 |
8 |
|
24 |
|
16 |
√ |
|
建环系 |
|
3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 |
2 |
32 |
16 |
|
16 |
|
16 |
|
√ |
建环系 |
|
4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 |
2 |
32 |
16 |
|
16 |
|
16 |
|
√ |
建环系 |
|
5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I |
2 |
32 |
4 |
|
12 |
16 |
16 |
|
√ |
建环系 |
|
全程总计 |
10 |
160 |
52 |
|
92 |
16 |
80 |
|
|
|
|
八、课程简介
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简介 |
1 |
AI辅助设计 |
本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涵盖生成式AI工具(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的原理与实践,以及参数化设计平台(Grasshopper与AI插件)的协同工作流。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利用AI完成方案生成、形态优化、效果表现等设计环节,培养"AI+设计"的思维模式。 |
2 |
AI与建筑场地智能分析 |
本课程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建筑场地分析的核心环节,培养运用AI工具高效获取、处理、解读场地多维度信息(地形、地貌、气候、日照、植被、交通、文脉等),并生成智能化分析结果与设计启示的能力。课程结合建筑学特点,通过理论学习、工具实操、案例解析与实际场地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在复杂场地条件下利用AI进行精准分析、优化设计决策、提升方案环境适应性与人文关怀的水平,并强化数据伦理意识。 |
3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 |
以"数字化设计工作营"形式,整合BIM、参数化设计与AI技术,完成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流程项目。联合中机中联等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研学掌握行业最新工作模式与技术标准。 |
4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 |
以"数字化设计工作营"形式,整合BIM、参数化设计与AI技术,完成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流程项目。联合中机中联等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研学掌握行业最新工作模式与技术标准。 |
5 |
建筑数字化设计与研学III |
以"数字化设计工作营"形式,整合BIM、参数化设计与AI技术,完成从概念到施工图的全流程项目。联合中机中联等企业导师,通过真实项目研学掌握行业最新工作模式与技术标准。 |